点看上一次连载:《用圣经透视易经》连载3:圣经的数字与易经的关系


第二章、了解易经的必知之识

1、易卦浅谈

易经的“易”字,在古文中乃由“日”和“月”这二字构成。当“日”在上,“月”在下时就成了带有“变”之意思的“易”字;而当“日”在左,“月”在右时就成了“明”字。这暗示我们,要弄懂易经的涵义,不能仅从字面上去探讨,而必须“明”理识道才行。

而世界上唯一能够叫人明理识道的只有一本书,那就是《圣经》。在圣经中,明确指出日、月是与时间的观念连在一起的。从这一点上而言,可以说易经中所阐明的易理,都是与时间并存的,什么时候时间不存在了,易经所牵连的人类历史也就结束了。

易经一共包含了64个卦,分为上经和下经,上经包括30个卦;下经包括34个卦。“卦”有“象”之义。也就是说,你把所谓的卦,当作一种现象或景象去理解就没有什么神秘、特别的感觉了。而且,“卦”与“掛”同音,实际上也暗示所有的卦,它所要面对的问题都是悬而未决地“掛”在那里,在变动的过程中,其走向可以说是已定,又可以说是未定的结局。这才是“易”的本意。

易经有八个基本卦——乾、兑、离、震、巺、坎、艮、坤。于是,就有天、泽、火、雷、风、水、山、地等八象与之一一对应。易经的64个卦,每一卦都是由这八象中的任何两个,或同一个重叠而合成的。

一般而言,一个卦的卦名都有几个字,前面的两个字指卦象,后面的字才是卦名。比方说,“风泽中孚”这个卦,“风泽”是指卦象,“中孚”才是卦名。为了减少读者的混杂感,在本书中,当提到一个卦时,大都只提其名,少提卦象。

每一个卦,由“爻”即长短不一样的横线组成,长而不断的叫阳爻(—);中间被切开,分成两段的叫阴爻(–)。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,故“爻”有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思。

从下往上,一个卦可分为六个爻。一个卦又分为下卦和上卦:由第一(初)、二、三爻组成下卦;由第四、五、六(上)爻组成上卦。

照传统的说法,通常对下卦的解读偏重于看得见的物界,或反过来指向难以看见的人之内的层面;而对上卦的解读则偏重于看不见的灵界(或说形而上的层面),或反过来指人之外容易看得见的层面。这是易经一直所强调的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的思想体现;基本上也是对研究易经的人来说,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解读原则。

此外,易经具有三大特性:简易性、不易性和变易性。人必须从简易性去认识易经的整体观念,从不易性抓住其中那些不可变的原则,才能借着变易性正确地理解64卦彼此之间变化无穷的奥秘。这同认识圣经时必须同时抓住其整体性、不变性和无误性有不谋而合之处。

一般而言,要认识64个卦之间的变化,就必须明白其中的变化规律。一个卦在变化之前叫本卦;一个本卦的变化大体上超不出以下的几种形式:

(1)、错卦:一个卦的阳爻变阴爻,阴爻变阳爻,成了另外一个卦。

(2)、综卦:一个卦头尾倒翻,成了另外一个卦。

(3)、互卦:在一个卦之中,第2、3、4、5爻之间互相搭配所形成的卦。

(4)、之卦:一个卦中的任何一爻或多爻变动,成了另一个卦。其中最常见的是交卦,也就是一个卦的上卦和下卦彼此交换所形成的卦。

(5)、变卦(非传统术语):变相之卦,指不是照以上所言的原则,而是依阴阳爻所在的位置状况,或压缩或扩张变化而成的卦。

要明白易经的每一个卦,必需了解它是从什么卦变过来的,本卦里下卦、互卦及上卦之间的互动状况,及变动后所形成的卦的情形。这相当于要了解一个人,必需结合其过去的历史、现在的状况及未来的动向等因素,加以综合考量才行。

而且,对卦辞及爻辞的每一个字,都必须有彻透的理解。

本书对易卦的解读,就是本着以上的原则而来的。但是,为着使没有接触过易经的人,或没有读过圣经的人,能够简单明了地切入其实际内容,本书尽量避免使用通常传统用以解释易经或圣经的文字术语,以便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地尽快抓到要点。目的在于,你不必去理会如何剖析卦情的过程,只要把结论性的内容抓到手就行了。当然,一旦你入门之后,对易经或圣经的理解,就不能一直停留在皮毛的肤浅位置了。

(连载待续)

点看第一次连载:《用圣经透视易经》连载1:认识易经的前提——传统对易经的认定

Categories: 普及类贴文

0 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Avatar placeholder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自媒体的公众号、论坛或博客的采编注意了:本篇的文字和图片可自行取用,不必与我们联络,但在采用时请务必在文末注明出处(动网370)并给出指向本文的可点击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