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心还是唯物的我,与可知还是不可知的世界

本文缘起于对今日头条上这个问题的回应:你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?这个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呢?。 这个问题,实际是将两个问题连在一起问的。一个是关乎作为个体的“我”如何看待宇宙的起源,即先有鸡先有蛋、先无形或先有形、精神和物质到底哪个在先的问题;另一个是关乎这个世界是否可被人感知的问题。 简单说,这两个问题都可归于我们常说的“世界观”的问题。这样看,两个实乃一个问题。 对于前者“你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?”我的回答是:与所有人相似,当我从母腹而出的时候,我一无所知;而当我长大到足以可认知周围环境的时候,我首先看到的是有形有体的世界。因此,我在那个时候,就自然是唯物主义者,赞同眼见为实,耳听为真,我的父母自然成为我可见并可定夺我名字和命运的上帝,我的兄弟姐妹成为我可平等打斗嬉戏的同伴,而他们之外的人事物成为我开始探索家外天地的起点。 但是,随着我的心志和身量的成长,特别是理性和智慧的增长之后,在我的潜意识里面,我开始质疑原来深信不移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、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。特别是当我在人生中经历重大波折和磨难时,我开始涉猎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:低层次且有形的事物,可能有一个高层次无形的源头。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:我越来越无法想象一堆建筑材料,不经过高智慧的人设计(无形)和建筑工人的努力,那些材料可以自动组装成一栋美观实用的房子(有形),让我们在其间居住。 再比如,规律虽是无形的,但当人在认知了无形的规律后,可以通过人手或科技手段,将无形的规律变成有形有体的产品,让我们在致用的那个层次,享受规律被显化的魅力。 就我现在有限的认识来看,我虽然无法跑到唯心或唯物的两极或时间的起点,来判断精神和物质到底哪个在先的问题,但是,就是因为我如此承认我不可能知道的这一点,才使得我一面怀着敬畏的心,一面又努力尽自己的本份去探讨,并在现实生活中去亲身验证这一切。此所谓潇洒的交托,务实的努力吧。 也许,这个哲学或神学的问题,可以用中国古人的阴阳有别、合二为一来表述,而此合一的整体,一面指向源头,一面指向从其而出的你我他(她、它)。 关于第二个问题“这个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呢?”,我觉得这个问题与前面所讲的那样,彼此相通,都属于世界观的问题,是自洽系统里的一体两面或一面两分的问题。 为此,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:这个世界是可知的,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却又是不可穷尽的,因为世界一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向前演进着,何况天外有天,楼外有楼,在确定中又有着诸多不确定。 可确定的是,当我还活着的时候,就不能不进取,不能随波逐流,而是一面以已知的为乐、为满足,一面又因很多未知的而敬天,广交更多的智者和务实之人,好叫自己与永恒精神世界的彼岸可以接轨。

2020第一件天文大事与冠状病毒源头的关联——很可能三种情况同时碰上了

此文源自对头条上一个问题的回应:疫情严重的地方,基本都在北纬40度,是巧合吗?有什么依据吗?。 无论你是否想听,关于冠状病毒的信息已经是满天飞了。甚至全球的油价和股市都跟着暴跌,股市在短期内快速跌落,连续几次触发熔断机制;油价也跌向30美元一桶的超低价。 当然,关于冠状病毒起因的问题更不必说了,从一开始就谣言四散,各种的阴谋论倾巢而出。不过,各种猜测都基本集中在两个大国上——中国和美国(给出的两个链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),因为似乎只有这两个国家有资金和技术满足阴谋论所立足的条件。这些阴谋论,导致国与国、民与民相互指责。有的甚至拿出基因排序分析的所谓确凿证据(即所谓的L和S两个亚型,而S型相对更古老),将源头指向美国。 大多数不明就里的人,则基于“武汉病毒一定来自武汉”的看法,一股脑地将罪责归到武汉或中国的头上。在国外,也极其罕见但偶尔会发生华人在街上走的时候,突然遭受莫名其妙攻击的事件。 然而,本文不想探讨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可能,而是想客观理性地分析另外一种可能,而这种可能也绝非空穴来风,早在人探索在6世纪肆虐欧洲黑死病的时候,就有人高瞻远瞩地提出来的,但至今没有成为主流观点,而宁可相信这是一场鼠疫,而且是从中国的丝绸之路传入欧洲(细节大家自己去搜索)。 无独有偶,这次的所谓“武汉病毒一定来自武汉”也因其在欧洲的传播方式,太近似于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,而在欧洲引起渲染大波,导致意大利率先封闭了米兰和威尼斯两座城市。 现在让我们从“疫情严重的地方,基本都在北纬40度,是巧合吗?有什么依据吗?”这个问题谈起吧。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点值得吸取:(1)病毒怕热不怕寒,但太冷又减缓其自我繁殖,这样自然会在赤道以北和北极以南的地方传播更快。(2)北纬40度是地球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,而疫情是以人群中的爆发为衡量依据的,那么疫情在这些地方肆虐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了。 现在来看北纬40度的问题。首先要知道最基本的地球纬度的起点,是以赤道为零度,从赤道开始向北40度,就是北纬40度的所在了。另外,我们还要知道北回归线是怎么一回事。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垂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点,此处的纬线就叫北回归线,其位置约在北纬23度左右。 结合上面所说的第(1)点,我们知道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才是太阳无法垂直照射的地方,也就是较冷的地方,这样北纬40度实际是指比北回归线更北的地方。这既符合病毒怕热不怕寒,也符合很多疫情的爆发地实际是介于北纬40度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。比如,中国的湖北武汉在北纬30度,韩国的大邱在北纬36度,伊朗的德黑兰在北纬35度,等等。 至于疫情在欧洲爆发的情况,为什么却不然,而是起始于北纬40度以南的地方如西班牙和意大利,让我们看一张欧洲人口分布图就比较清楚了: 从这张欧洲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到,欧洲几乎整个位于北纬40度线的北边,这与刚才说的第(1)和第(2)点恰好同时吻合。另外,西班牙以北是大西洋的无人区,而在其东边的意大利,北部的米兰市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。 这进一步显明,此次病毒的传播是由低温和人口稠密这两个因素相互交织而促成的,不是一个因素。 下面就进一步谈一下,也就是我们在开始提出的病毒源头的问题,及其如何与上面的两个因素相关联的问题。 首先要声明的是,笔者不是病毒学家,只是一个普通人,尝试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,从另外一个大家都可能没有想到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。 病毒在欧洲开始爆发的时候,有人指出其传播路线与公元6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相似,引出导致欧洲7500万人死亡的黑死病起源的问题。 无独有偶,与武汉病毒相似的是,黑死病的起源也一度认为是从中国的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(细节大家自己去搜索)。但是,还有一种说法很多人却没有注意。那就是地球之外的外太空,比如,国内人民网的“六世纪黑死病探源”和海外明慧网的“欧洲黑死病回闪”,虽然两者的意识形态完全对立,但都各自刊登了专文,共同讲到欧洲黑死病与彗星到访的关系。 这就引出笔者在这里提出的一个大胆推测了:有没有可能,这次的所谓武汉病毒,其真正的来源,或者说另外的一个来源,也是外太空呢? 首先,从很容易就可找到的天文资料来看,名列2020年十大天象第一位置的是“象限仪座流星雨”,其发生的高峰期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2020年1月4日,在武汉23日封城的前19天。除了流星雨的高峰期,还有其可被人观测到的区间,即2019年的12月28日至2020年的1月12日。 其它的就不多说了,算是抛砖引玉,提供给大家一个独立思考的方向吧。

该怎样理解“凡是人,皆须爱,天同覆,地同载?”

这是《弟子规》中比较耳熟能详的一句话,用现代人容易懂的话说就是:只要是人,不分族群、人种、国家或宗教信仰,皆须相亲相爱,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,承托我们的是同一个地球。 细想想,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上,都不是孤力无援的,我们的生存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配合。人类的生存,实乃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。所有的人,组成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,所以,我们只有互相关爱,互助合作,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。 有个比喻生动的小故事《从地狱到天堂》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在此简单叙述一下: 有个人非常想看看地狱与天堂的区别,他获准首先来到地狱,看到地狱的人正在吃饭。但奇怪的是,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,饿得嗷嗷直叫。原来,他们使用的筷子有一米多长,虽然争先恐后地夹食物往自己嘴里送,但因为筷子比手长,就是谁也吃不到。 “地狱真悲惨啊!”这人想,然后他又来到天堂,看到天堂的人正好也在吃饭。但与地狱截然不同的是,那里的人,一个个红光满面,笑语欢声。更奇怪的是,天堂的人与地狱的人一样,也是各自拿着一米长的筷子,但不同之处在于,他们在互相地喂着对方。 那人不尽感叹: 原来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啊!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凡是人,皆须爱。在现实世界里,每个人都要面临天堂和地狱的生活 ,当我们懂得付出、帮助、爱,我们就生活在天堂;若只为自己,自私自利,损人利己,实质等于生活在地狱中。“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”,如果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,突破自私自利的“小我”,少为自己多为他人着想,就会实现共赢、共利。 这里顺便提一下上面故事中的“一念”,此一念绝非指好的思想而已,而是要具体展现在,当人在现实中面对同一难处时,如何抱着一个心志,找出简单易行的解决出路。

欢天喜地的“慶”,为什么鹿也要来插上一脚?

(一) 在上两次的文章中,我们提到了汉字中三个颇有特色的字——“憂、愛、慶”,它们的部首都来自“心”,并且,这个“心”的所在之处,不上不下,不偏不斜地就在每一个字的正中位置。同时,笔者又解释了其中二个字——“憂、愛”的含义。指出它们是和人的“灵魂体”中的“灵魂”二字相对应的。 本文继续为大家解释“憂、愛、慶”中,最后的一个字——“慶”的内涵。这一个“慶”字,无疑应该是与人的“灵魂体”中,最后的一个字——“体”相对应的。因为,前面的“憂、愛”二字代表看不见的灵魂部分,它们都一一地找到了“对象”。那么,最后的这一个“慶”字,就自然而然地与“体”连在一起了。 而且,你还可以想一想,“憂”和“愛”这两种情绪,无可置疑是难以捉摸的,但与“慶”连在一起的“鹿”,却以其生蹦活跳的镜头,马上就投视到人的脑海里,这不就是身体的功能在彰显吗?“慶”所表达的是一群男女老少,欢欢喜喜、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,庆祝快乐的场面。不必多说,“慶”就如此将“体”的形象,淋漓尽致地摆在每一个人的眼前。 在甲骨文中,“慶”字的里面包含了一张鹿皮,表示前往参加庆祝活动的人,是带着一张鹿皮诚心诚意而去的。所以,我们才说鹿在“慶”中也插上一脚。然而,在“慶”字中会出现“鹿”的踪影,并非只是无缘无故的一种巧合而已。 因为,“鹿”字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部首。鹿不仅是一种听觉和嗅觉都十分灵敏的动物,而且跑得又快,正好是参加庆祝活动最佳的代表。更加难得的是,在“鹿”字的下面是一个“比”字,它是《易经》上的第八卦,带有“比和”意思,也就是指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挂在嘴边的所谓“双赢”。 可想而知,前往庆祝的人心里欢欢喜喜,而迎接来宾的人也心里高高兴兴,这不就是彼此和睦相处的双赢局面吗?你可不要以为,这只不过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应酬、应景的场合。要知道在三个十分特别的汉字——“憂、愛、慶”里面,“慶”是其中的一个,这就注定了它所扮演的角色,绝非泛泛之辈可比。 (二) 下面,笔者进一步为你揭开隐藏在“慶”字之中,神奇的正能量的奥秘。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,不少人都喜欢把“福禄寿”当作最幸运的标签,贴用在各种喜庆的场合里。如果你在脑中把“慶”中之“鹿”拿捏一阵子,可以发现它正好把“福禄寿”三个字都包含在其中。 首先,在庆典之日人带去的“鹿皮”,“皮”是“肤”的意思,而“肤”的谐音字是“福”,两个字一下子就贴上了。接着,“鹿”是“禄”的同音字,那就更切了。最后,《说文》指出,“鹿,山兽也”,而“兽”和“寿”又是同音字。

爱得卿卿我我的人,为什么一翻脸就变得恨之入骨?

(一) 在上文“忧郁的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看透了再去帮别人找出路”中,我们提到了汉字中三个颇有特色的繁体字——“憂、愛、慶”,它们的部首都来自“心”,并且这个“心”的所在之处,不上不下、不偏不斜地位居每一个字的正中。同时,笔者又解释了其中的第一个字——“憂”的含义,并指出它是与人的“灵魂体”中的“灵”相对应的。 本文继续为大家解释“憂、愛、慶”这三个字中的第二个字——“愛”的内涵。 这一个几乎人人熟悉且喜欢的“爱”字,它是和“灵魂体”中的“魂”相对应的。虽然,人们在口语中常常将“灵魂”二字合在一起用,但实际上它们是有所区别的。 因为,圣经对“灵”和“魂”的定义不一样,且用了完全不同的原文字区分二者。这就好比“心”与“肺”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两个字,它们都位于胸腔的部位,彼此是密不可分的“邻居”,因此在医学术语上,常常“心肺”一起用。然而,它们的生理功能却不一样,管呼吸的双肺是主气的,而偏左的心是与血打交道的。 同理,灵与魂的关系就像心与肺,“灵”所对应的是主气的“肺”。 在圣经中,“灵”和“气”同为一个字;而“魂”就顺理成章地对应“心血”了。圣经还明确地指出,作为生命存在形式的“魂”,就藏身于人的血液之中。 由上文我们已经知道“灵”对应于“理”,那么“魂”就该对应于“情”了。 如果说,理的最高层次是真理的话,那么,魂是讲情的,而作为情的最高层次就是与心连在一起的“爱”了。换句话说,“爱”就成了“魂”的代名词。人若想了解魂到底是什么东西,只要进入到爱中去寻求就行了。 (二) 现在的人都喜欢谈情说爱,所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,“谈情说爱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 首先,我们来看“情”和“愛”(记得在繁体字中才看到“心”,简体的“爱”无“心”)。这两个字的相同点是,两者都有“心”,但只有“愛”里面的“心”,才是正人君子的心。因为,它堂堂皇皇地处于整个字正中的位置。 而“情”的部首是位于左边的“偏心”(即“心”的偏旁);它的右边是个“青”字,使我们马上就想到植物翠绿的颜色,喜欢吗?一喜欢就动情了,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“采青”,最后甚至把树都给砍光了。现在提倡绿色的环保人士,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是地球的“有情人”。 但“愛”字就不一样了。尽管它的上面是个“爪”字,就像有人要伸出其“爪”,千方百计想把人抓住,但你居中的心却不为所动。“愛”字的最下面也是个部首,带有“终”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真正的“愛”是有始有终的,不会一碰到“爪”,心马上就被掏空,不见了。 “情”和“愛”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。一般而言,情是由喜欢和欲望在当家,它的背后常离不开占有感;而爱的本质却在于“出污泥而不染”,和不求自己益处的付出。当然,这难以出自人的本性,所以简体字的“爱”干脆利落地就把“心”给拿掉,倒算是直话直说之举。 然而,不管是“爱”还是“情”,它们都牵连到“魂”里面最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提供给植物界所有种类赖以生存的能源,以及动物界的生物及人之生命活力的“热”。离开了出自爱心的热,哪怕是见到了光芒万丈的真理,都无法使冰块溶化、草木萌生、生命延续。 在人们口语中,“灵魂”两个字通常是不分离地并用,也应证了代表真理之光和代表大爱的热,必须密切结合,才能解决因灵魂分离、破碎而引起的一切问题。 说到底,所谓人的魂,即人的自我本质,乃是与出自爱中的热,无法分开的。上文在谈到忧郁的话题时,笔者指出忧郁症的问题,出在灵里不透亮,卡在道理上过不去。而一旦认识了自己的问题之后,就应该借着周围的环境,将改变旧想法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之中,才不会一直陷在与情感纠缠的恶性循环里出不来。

小虎和超老师的故事 (1)——您你之间

小虎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从美国到中国工作和学习,体魄长得像小老虎一样壮。他原来的英文名字是 Tyler(泰勒),但他的中文老师不知怎么搞的,常常把 Tyler 与 Tiger,也就是“老虎”混在一起,总觉得叫他老虎才顺口。 出于好奇,入境随俗的泰勒就去查了一下中国的农历,知道自己确实是在虎年生的,而虎又是许多中国人都喜欢的生肖。由此,他开始喜欢大家叫他小虎了。结果慢慢叫习惯了,“小虎”也就自动升级,正式成了泰勒的中文名,以致少有人知道他原来的本名了。 教小虎中文的老师姓赵,但小虎就是没有方法咬准“赵”这个音,老是将其读成“超”。最后这位赵老师,也就将错就错地变成了“超老师”。不管是小虎还是超老师,叫久了大家都觉得挺好,满顺口的。想一想也是,人哪,有时真没有必要为着一个不值一提的虚名而争来争去。 学习任何一种外文,少不了都要从最简单,也是最实用的“我、你、他(她、它)”开始。对小虎也不例外,超老师要他熟记这“三字经”怎么用。 但是,不久小虎就觉得问题来了:“三字经”中的“我”字好记,因为就这么一个我而已;后面三合一的“他、她、它”也不难应付,因为三个字的发音都一样。按男女性别的不同,以及是人不是人、还是别的什么东西,马上就把这三者之间的差别给搞定了。 然而,处在中间的“你”可就不一样了。超老师告诉小虎:称呼对方时,对一般人、熟人、下面的人、甚至于不喜欢的人要用“你”;而“你”的下面加多个“心”字,就成了“您”,表示礼貌上对人的一种尊敬。所以,对不熟的生人、上头的人、身份高贵的人、打心眼里佩服的人,就要用“您”而不能用“你”。 “我懂了。”听起来似乎并不太复杂,小虎不加思索地向超老师表态。 但是,小虎很快就觉得碰壁了。在美国的家庭里,父母儿女之间直呼其名字的比比皆是,没有谁觉得有什么不妥。照超老师的说法,这不就是熟人间用“你”的具体运用吗?但是,为什么中国人对父母的称呼,若不用“您”就不合规矩了呢? 又有一次,小虎看到不知因为什么缘故,超老师对一位来访的学生家长,竟然您前、您后地一直您个不停。但当这位家长离开课室的门口还没几步,就低声地自我嘀咕着:今天算我倒霉,才碰到了你! 小虎不禁心中一阵纳闷:不是说,用“您”的时候是表示对人的尊敬,怎么一转脸间这笑嘻嘻的“您”,就变成了一个吐口水的“你”了呢?难道“您”和“你”之间的互动,就像一个戴上或脱下的面具那般随便? 在小虎的性格中,有一种“不到黄河心不死”的基因,他决定一边听老师的讲解,一边自己摸索个明白。所以,《汉典大全》就成了他爱不释手的工具。随着他中文的底子越来越深,他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,甚至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。 超老师注意到,小虎在与人的接触中,几乎都一直在用“您”作为称呼。有一次,就禁不住对小虎说:我不是告诉你了吗?时间久了,生人变熟人,就应该改用你了,免得人觉得你太客气了,反而见生。 小虎回答说:交朋友是要用心的,所以我喜欢一直用这个有“心”的“您”。 同时,我觉得有些人的品质值得我佩服和尊敬,配得我用“您”去称呼,所以我就不管当面还是背后,我在心里都愿意一直用“您”而不用“你”。 超老师有点不服地问:哦?但我知道一些人,你心里并不喜欢,那你为什么还是照样用“您”去称呼他们呢?你这不是故意“做假”吗? 小虎笑笑说:是的,老师。因为我向来就有容易看不起人的毛病,所以现在把“您”当镜子使用。每一次叫一声“您”,就提醒我一次,要逆着原来的本性而行。也许这样下去,有一天我会从不喜欢的人身上,发现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优点,那时,这个人就真的成为我心中的“您”,而我也就真的得自由了。 超老师听了小虎的话,不由得不刮目相看地看了看眼前的这只洋老虎,心里感叹着:行呀,小子,想不到你竟然把汉字当成修心养性的武器用了。 再想想,超老师又跳了起来:这样下去还得了?整个中国文化不就全给搅乱了?以后,若一个人的耳朵里从早到晚听到的都是一个个的“您”,在乐呼呼的同时,怎么去判断这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,是在尊崇对方还是在造就自己呢? 想着想着,超老师不由自主地对小虎发出了衷心之言:哎呀,过去总以为,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,什么东西都是君臣有别、长幼有序,没有什么比之更好的了。但现在想想,像你们西方用一个You字,就把你、您都包在里面了,随人怎样去理解都行,省去了多少的麻烦事! 小虎点点头:是啊,我过去也是这么想的,总觉得你们干嘛要把人际关系搞得那么复杂,简单一点大家不就活得更轻松了吗?但现在通过不断学汉字,才知道东、西文化并不对立,而是可以互补地让人更有情、有理地去认识自己和世界。 超老师眨了眨眼:这话怎么说? 小虎不快不慢地回答:西方文化重理,偏于认理的人容易变得自义而冷漠;东方文化多情,偏于多情的人容易戴上假面具活得不自在。如果双方各自守住自己该守的底线,又有机地恢复能屈能伸的弹性,就可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、生机勃勃的局面。 就以你刚才所说的You字为例,照这个发音出来的汉字有两个:“忧”和“优”,如果人一直抓住对方和自己的弱点不放,结果肯定忧;倘若能发挥对方和自己的优势,所谓双赢的局面就必定会出现。 实际上,我现在已经越来越明白了,怎么样去用“你”和“您”:对外该用您的时候就要用您,该用你的时候就要用你,人家才不会把你当成是一只怪物;而对内呢,你就尽管一直在自己的心中用“您”好了,它真的能够发出一股正能量,慢慢地改变你对别人的看法,也不断地改变你自己的本性。 超老师一边听,一边在心里琢磨着:小虎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。这是来自何方的神圣,使他能够如此快速地脱胎换骨,逐步迈向高不可攀的顶峰呢?难道这就是圣经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,带出来的无穷魅力? 平时,小虎一有空,查阅《汉典大全》已经成了他的最爱。随着他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,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,因此,他所提出来的问题,常常让超老师也吃不消,自叹后生可畏。特别是小虎这只“洋老虎”的思考方式,更让人感受到不进则退的时代压力。看来,光靠吃老本过日子,此路越来越行不通了。 有一次,小虎从《汉典大全》里面,又抛给了超老师一个烫手山芋:老师,我现在很注重查《汉典大全》的拼音字系,知道在字系中第一次出现的字,都有着特殊的含义。 超老师挡住了小虎的话:慢点,刚才你说什么来着,拼音字系?我怎么好像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词句? 小虎不慌不忙地说:在《汉典大全》中,有一个叫“按拼音查找”的栏目,你一打开此一栏目,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照拼音排列的字,不论你打开任何一个字,它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系列的字。为了方便解释,让您容易理解,我就给它起了个名,叫拼音字系。不管每一个字系所包含的字是多是少,我所注重的只是排在最前面,第一次出现的那一个字。通常,它都会或多或少地帮助你,去认识自己想要了解的字。 超老师听了不由得心中一震: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? 小虎又是微微一笑:我是从圣经里面学来的。 “圣经里面有这样的说法?”超老师的脸上露出了不解的神色。 小虎回答说:是这样的,老师,当我在教会学校念书时,老师早就告诉我们说,在圣经上每个第一次出现的字,都有着其特别的含义。只要把它弄明白,再去理解与其相关的字,就好办多了。这方法还真管用,不知帮助我解决了多少圣经的难题。 这次在学汉字的时候,我就在思考,不知道这种第一次出现的方法,用在汉字的学习上是怎样,何不试一试呢?果然,试了觉得它也管用。看来,世界各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,都被来自天上那看不见的“绳子”绑在一起。当然,我仍然也有想不通的时候,所以今天就想请教老师您一个问题。 “啊?”超老师脱口而出。他实在想不到,自己刚刚才从小虎的口中,明白拼音字系大概是怎么一回事,现在能帮上小虎什么忙。 小虎这边已经开口了:是这样的,我查到了“您nín”的第一个同音字——囜(也读nín),是“贤”的意思。但字典就再也没有给出其它更多的解释。那么,“囜”又如何与“您”这个字,连在一起去理解呢? Read more…

忧郁症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看透了再去帮别人找出路

(一) 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提到,在约两千个以“心”作为部首的汉字中,约三分之一的“心”,是堂堂正正地在居于每一个字的正方;而在其它接近三分之二的字中,“心”却以偏旁(忄),俗称“竖心旁”的形式出现。 在一个字中,如果它的部首“心”是以四平八稳的“正心”的形式出现,其部首所扮演的角色就要比“偏旁”的部首重要多了。 此外,你还要明白一点,在约三分之一以“正心”为部首的汉字中,绝大部分的字都是“心”字堂堂正正的居于这些字的正下方。 然而,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约三分之一的字中,却有三个我们经常看到的繁体字——“憂、愛、慶”,它们的部首虽都是出自同样的一个“心”,但整一个“心”字却处于与众不同的位置,它不上不下、不偏不斜地稳坐在每一个字的正中部位。 由此而来,我们可以推测,这三个字必定有非同小可的内涵。下来,笔者为你特地一一揭开其中的奥秘。 在圣经上,常常提到人有灵、魂、体三大部分。体的部分就不用说了,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会与之见面。有病看医生,一般而言也基本是为了解决身体的毛病。 问题在看不见的所谓“灵、魂”这两部分,不管你信不信灵魂的存在,我们都可以用另外的两个字来表达,那就是“理”和“情”。前者和“灵”连在一起,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理性和逻辑思维;后者和“魂”连在一起,情之所动,离不开心,所以通常人们倾向于把感情和爱心也搅到一块。 由此而来,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看到,汉字的“憂、愛、慶”这三个字,恰好是对应人的“灵、魂、体”三个部分。所以,你可以清楚地看到,在“憂、愛、慶”这三个字中排第一的“憂”字,它所对应的是人的“灵”。也就是说,凡是发生了“憂”的问题,都要到“灵”的身上去找答案。换句话说,“憂”的问题必定与不明理,或理不清,有着息息相关的纠缠。 今天,世界上忧郁加深的人越来越多,而看心理医生,服用抗忧郁的药物把症状给压下去,几乎成了千篇一律的流行模式。但是,病人的病情仍然依旧,时好时坏,反反复复,稳定不了。显然,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,并非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。 那么,忧郁病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? 据上所述,显然其关键所在,是人被卡在“灵”不对,也就是“理”不通这个关口上了。倘若我们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认定,忧郁必是病人的情商出了问题,然后按照这样的错误思考方式去处理的话,难怪就会变得束手无策,一直找不到治本除根的突破口。 (二) 在圣经的《诗篇》上有这样的话:“神所要的祭,就是忧伤的灵。神阿,忧伤痛悔的心,你必不轻看。”可见,人看为“憂”的坏事,在上天看来却可以是好事一桩。因为,当一个人不趾高气扬而飘飘然的时候,才容易静下来反省、思考自己的问题。如此,才能找到医治忧郁的正确方向。 实际上,原来“憂”的人,心地都是善良的,所以其“心”才能处于中且正的位置。而一个良心像被烙铁烙过,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的人,是很少会与忧郁打上交道的。 如此,那些追求完美人生的人,恰恰容易成为忧郁症的受害者。这说明,从感情上去安慰病人的伤痛,或鼓舞病人存活的士气,都不是一语中的,真正抓到忧郁病根的治本之策。

“无毒不丈夫”与“无度不丈夫”哪个对?到底“毒”与“度”之间有什么关联?

(一) 在中国人的口语中,我们常常听到“无毒不丈夫”的说法。这句话让人听了觉得怪怪的:一个男子汉大丈夫,真的要够“毒”才能成事吗?难怪信此话的人,会觉得一个人心狠手辣,没有什么可责怪的,不然的话怎么能成为一个大丈夫呢? 但大多数不以为然的人都以为,天下哪有这样不通人性,鼓励人为非作歹的邪门歪道,把人往“毒”坑里面推? 于是,有人就出来说,实际上是人听了错话,会错了意,把“无度不丈夫”误解为“无毒不丈夫”。也就是说,“无度不丈夫”是指大丈夫应该有翩翩起舞的风度,或“宰相肚里好撑船”的度量。如此一来,因为“度”与“毒”的一字之差,就把原来真善美的意思,假丑恶地都给反转过来了。 那么,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呢?是真的人们张冠李戴地把“无度不丈夫”误解为“无毒不丈夫”,还是在“度”与“毒”这两个字之间,还隐藏了少为人知的奥秘呢?这就是本文要跟大家探讨的话题了。 (二) 首先,我们要明白“毒”这个字的部首来自“母”,在“母”的字系中,一共有四个字。所谓的“字系”,简单地说,就是指一个部首底下包括了多少个字。它相当于部首就像一个母亲,不管生下多少个孩子,这些孩子就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家族,我们就把之称为“字系”。 比方拿这个“毒”字来说吧,它的部首出自“母”,就像其母亲。而在其所属的家族里,就只有寥寥无几的四个成员而已。但无论如何,这几个人的基因,都与他们的母亲有一定的联系。所以,弄清汉字的部首和字系的含义,是认识并研究汉字的重要因素。 理解了这一点,你就容易明白接下来笔者要讲的了。《说文》对“毒”的解释是“厚也,害人之草,往往而生”,而常人就把它简单地理解为“毒草丛生”。但是要知道,“毒”字的部首是出自“母”,而“母”字是一个象形字,带有母亲在哺育婴儿的意思。

“错”,你知道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吗?

(一) 在人们日常的口语中,“错”是经常被用到的字眼:错了、不错、不会错、错不了、大错特错、一错再错……,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念出一大堆的“错”来。 然而,你真的知道什么叫作“错”吗?《说文》是这样为“错”下定义的:“错,金涂也,今所谓镀金,俗字作镀。” 简单地说,你只要记住“错”的意思是“镀金”就得了。 镀金?这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含义未免相差太远了,怎么说得过去呢?本文就想好好地跟你聊一聊这个“错”的话题。 从表面的字义而言,错的意思当然和“不正确”分不开。就拿“镀金”来说吧,在潜意识中就留给人秀而不实、外金内土的贬义印象。有的人用虚假的不正当手段,获取了一些头衔、文凭或名声,我们就说这个人为自己“镀金”装门面。 但是,就像人读圣经一样,你可以从字面上读出一种意思,也可以从内义去理解其深层里面的另一种含义。同理,由“错”所引出的“镀金”,也具有如此的内涵。所以,笔者下面就为你解释一下,怎么样去理解“错”与“镀金”之间更深一层的含义。 这就要进一步地来探讨“错”字的结构了。《说文》指出“错”字的部首出自“金字旁”,所以才能与“镀“挂上钩。但此字的右边是个“昔”字,那这个“昔”字是什么意思呢? 《说文》又为我们解释了:“昔”是指“干肉”而言,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常说的“腊肉”。那可是要白天晒太阳,夜里吹凉风的,所以“昔”才与“夕”相通,表示经过日夜反复的耗时耗力,生肉最后变成了名符其实的“干肉”。 至此,我们知道“错”是与“镀金”和“干肉”连在一起的。 但是,面对着这几个勉强凑在一起,却牛头不对马嘴的东西,怎样从中找到它们的连接点,明白其中到底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或奥秘呢?这就不是轻易从字面就马上可以找到答案的难题了。 (二) 笔者一再强调,汉字和圣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。当我们觉得思路被卡的时候,就要把两者合在一起思考,才能找到客观、正确的答案。 显然,这里汉字所讲到的“干肉”,是比喻一个人,经过一生风吹日晒的劳苦之后,最后的身体成了一块“干肉”,就要离开人的灵魂而去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死去的人就一切都完了。恰恰相反,人的一生就像“镀金”一样,当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功课时,在灵界或天堂,灵魂就会重新披上一件金光闪闪的“外衣”。 拿圣经上的话来说,这叫人死了又复活,所得到的一个永不朽坏的灵体。那才是人进入黄金时代的真正开始。

忙得要命要往哪里去?闲得发慌又从何而来?

(一) 在人们的口语中,常常会听到有人说“忙得要命”的话。乍听起来,以为说这话的人,肯定是个大忙人了。但是,如果你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个“忙”字,就会觉得此话欠妥。 要知道“忙”的部首来自竖心旁,右边是个“亡”字,也就是说,所谓的“忙人”,是指一个心已经死了的人。 俗语说得好:“哀莫大于心死”,一个心死了的人,用尽全身的气力都拉不起来自己,怎么会与“忙得要命”挂上钩呢? 这时,我们就不得不好好地来查看一下,对这个“忙”字,到底该怎么理解了。 没错,“忙”的部首来自竖心旁,右边是个“亡”字。然而一般而言,我们都把“亡”字当“死亡”去理解。却不知道,《汉典》对“亡”字所下的定义是“亡,逃也”。也就是说,“忙”并不是指心死不想逃,或跑不动。而是恰恰相反,它一心一意想跑,一步一个脚印都是为了逃。 而“逃”字呢?它的部首出自“走之旁”,一目了然就知道是在走路。逃跑自然要不停地走,一下子就跟逃的主题连上了。 而在“逃”字的里面,还有个“兆”字。它可以和“卜兆”连在一起,也就是和占卦算命一类的花招挂上钩。这很容易理解,一个偏了心、瞎了眼、做了坏事而急于逃命的人,常常是求神问鬼的座上客。 同时还要看到,“兆”还是一个计算单位,通常相当于一百万。你想,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,生生置身于“逃”字之中,难怪逃亡中的人要忙得“马仰人翻”了。 这下,就彻底地翻出“忙得要命”的谜底了:心地不正的人,迟早为了保住小命,就心急火燎、急急忙忙地逃命,觉得跑得哪怕慢一点,可能最后真的非亡不可。可见,汉字的客观解读实在很有意思。 (二) 谈完了“忙”字,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“闲”字。 谁都知道,“闲”和“忙”的意思恰恰相反。但是,当一个人“闲得发慌”的时候,就会看到在“慌”字的里面,就隐藏了“忙”字的身影。

www.childthemewp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