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看上一次连载:《用圣经透视易经》连载11:终局的目标与独一无二的既济卦

第四章、终局的目标——过河

2、中孚之目标是为了把人带进既济

想借着易经占卦趋吉避凶的人,都一直围绕着“吉凶”二字打圈圈。若占到一个所谓的“吉”卦就心花怒放,反之,若看到出现“凶”字则忐忑不安。

然而,人要知道,易经上的所谓吉与凶,实际上都是与既济与未济这两个卦连在一起的。所以,纵观卦辞、爻辞所提到的吉凶,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规律:如果你要走的路是与既济连在一起就是吉;与未济连在一起就是凶。

有人专门作了一个统计,把易经的卦辞及爻辞,照着“吉”或“凶”的意思分门别类,结果发现“吉”的比率,要比“凶”高出一倍。

俗话说,福不双降,祸不单行,人生所经历的事,不如意的十有七、八,怎么可能“吉”反而成了“凶”的双倍呢?

可见,易经的本意,一直是从生命的角度鼓励人进入既济,做一个“过了河”的人,而不要停留在未济中,最后掉进了火湖。任何人都可以冷静地想一想,若人单单把易经当作趋吉避凶的占卜工具,你想实际上真能占到那么多“吉”的便宜吗?

如果说,大中孚卦是整本易经的核心,那么,它最终的目标要把人带到哪里去呢?显然,就是把人带到易经的终点站——第63卦(即济)及第64卦(未济)的分界线。

我们不要以为未济的意思是说,天地万物还在,事情也没有结束,只不过是进入下一个循环而已。实际上,照圣经的记载,所有死了的人最后都要复活,在上帝的白色大宝座面前接受审判。审判之后,根据每个人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,即分蹄和倒嚼的状况,进入最后的定位:有的人进入常常掛在人们口中的天堂(实际上就是进入耶稣的里面与之同在,圣经也把这样的人叫作名字记在上帝之生命册的人);其他进不了天堂的人则被扔进火湖——圣经上也把之叫作第二次的死。

所谓第二次的死,是与第一次的死作比较而言的。

我们都知道,凡人都有一死,这是谁都看得见和能够接受的事实。圣经把这每个人都有份的第一次的死叫“睡了”。不管睡多久,睡了的人总有睡醒的时候。而这“醒过来”的一刻,就是圣经上所说的人类复活的时刻。

但是,习惯于以眼见为实的人,谁都可以接受睡了的人会醒的现实,却难以相信和接受人死了还会复活,复活后还有审判,审判后还有第二次的死在等待着那些名字没有写在生命册——相当于无法进入既济卦的人。

而且,值得注意的是,圣经上从来没有把第二次的死叫“睡了”,而是用“火湖”的字眼取而代之。火湖与人们常说的地狱之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不管人们对地狱的悲惨状况是怎么猜想的,毕竟凡是“狱”,它既带有管教的味道在其中,也存在着进进出出的可能性。

但是,火湖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。在易经中,离卦既代表火,又有“着附”或“分离”之意。我们知道,当火所着附之物被烧光了,火也就熄灭了。所以,火湖所要表达的意思,是告诉我们:所有落在火湖中的人,就像垃圾被扔进火里烧一样,什么时候被烧得干干净净,火也就熄灭了。这种熄灭,正如人类传统对死亡的看法——一了百了。那时,才是真的什么都完了。

现代科学的发现告诉人们,地球的内部是一团高达上千度以上的“火球”,若你把之叫作“地狱”一点都不为过,由此可知,人死后的灵魂若被丢进地狱作“回收”的再处理,那滋味肯定不好受。然而,随着地球最后的消失,“地狱”之火也就灭了,但那第二次死的火湖,才是失丧的灵魂最终的归宿之地。

一向以来,不少人都以为地狱是上帝用来严惩死人的灵魂,永远受苦的地方,或用“吓唬”的方式使人害怕,好叫人为着避免受惩罚而不得不信耶稣。其实并非如此,“上帝是爱”的神性从来不会变,上帝也不可能做出这样滥用人的自由意志的事。祂只是用真理来吸引、鼓励人离开第二次的死,使得人甘心乐意地进入到祂里面,得享永恆的生命。

正因为如此,任何人可不要等到站在第六爻的位置,面临第二次的死才后悔不及,那时已经太迟了!

易经之基本卦的数目是8——代表复活的数字;由这8个基本卦出来了64个卦,64=8×8。这两个8暗示我们,易经所要启示的,都与复活的真理有关。还有,基本卦的总数是8,加上从64出来的两个8,合起来就成了三个8——888,它乃是“耶稣”一名在希腊文中的数码。这又进一步告诉我们,耶稣是复活的主宰,若你想了解人类复活的真相,就非进入圣经不可,因为整本圣经都是在为耶稣作见证的。

从中国人对数字888的喜好(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真实内涵,而只把888当作“发发发”的谐音),我们可以觉察到在冥冥之中,中国人的先祖,早就认识到上帝的存在,而且上帝也早就把祂的复活之道,启示或隐藏在中国文字及中国文化之中。

虽然,后来的中国人偏重相应,忽视当位,发展为偏重倒嚼的文化,但上帝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洁净的生命必须既分蹄又倒嚼的要求。同时,不管你认识与否,这个不变的律一直在人类的历史中运行着,直到今天仍然如此。

(连载待续)

点看第一次连载:《用圣经透视易经》连载1:认识易经的前提——传统对易经的认定

Categories: 普及类贴文

0 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Avatar placeholder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自媒体的公众号、论坛或博客的采编注意了:本篇的文字和图片可自行取用,不必与我们联络,但在采用时请务必在文末注明出处(动网370)并给出指向本文的可点击链接。